網頁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溝通,通了沒? 認識「溝通圖卡」

發表單位:台中縣身心障礙綜合福利服務中心附設身心障礙日托中心
發佈時間:2011-05-13 08:39:04
黃麗卿 主任 
 
 
無論是一般孩子或是特殊子, 在人際互動與溝通表達能力上,或多或少都有差異,特殊孩子更因對環境理解的困難,讓他們無法有效掌握環境或社交對象在影像、聲音、表情的變化,而與人溝通 時必須先走近對方、視線接觸、表達訊息、等待回應…等基本社交技巧,對特殊孩子而言,也不是簡單的學習,但這些卻都是有效溝通的關鍵因素。在與特殊孩子相 處的經驗中,「溝通圖卡」雖然不是唯一的溝通訓練方法,但藉由「圖卡」這項具體的媒介,能協助孩子做出更符合社會要求的專注性行為表現,而使用「溝通圖 卡」來訓練的最主要理由,是因為特殊孩子在語言理解方面大都有先天弱勢,單憑聽覺與口語的溝通方式,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過抽象,若沒有伴隨視覺或情境線索, 他們所能理解的部分,就幾乎是微乎其微了。所以我們透過溝通圖卡,讓孩子在情境的操作過程中,理解圖卡與環境中人、事、物的關連性,進一步訓練他們對環境 變化的敏銳覺察能力,進而在自然情境中開創更多與人有效溝通的成功經驗。
 
 
小欣, 一個無口語表達卻充滿笑容的小女生,個性衝動喜歡往外跑,也不喜歡被要求,剛進入信望愛就讀時,常會執拗的扭動身體或任意躺在地上表達抗拒,另外也會逢人 就往前衝去牽對方的手,開心踱步發出「ㄜ∼」的聲音,這股想與人靠近的衝動,總會造成初次接觸的人不知如何回應的困擾。但在面對這些令人苦惱行為的同時, 我們看到小欣天生喜愛與人互動的特質,敏銳的她,能很快察覺環境變化,也能稍稍理解簡易句子,為此,我們在教室特別設立小欣的個人「溝通圖卡區」,支持她建立更通暢的溝通管道。
 
 
首先我們運用她最愛的「散步」作為溝通動機,將「離開教室」的衝動引導至正確的表達上,並以結構式的作息表(註一)加強對「例行活動流程」的理解,學習「上課要坐好、下課才散步」的認知,進而讓小欣對使用「溝通圖卡」的動機提昇,再逐步加入「上廁所」、「吃飯」、「喝湯」、「刷牙」等情境圖卡,擴充對語彙的理解及組合;當小欣對「我要 吃飯」語句更加理解時,就會增加新的挑戰,例如各類動詞:「吃、喝、去」的使用,這些都是較難理解的抽象詞彙,但只要使用頻率增加,小欣也已能學會挑選想要的字彙並搭配教保員的照片構成完整句子,透過這樣的方式向教保員「說」:「○○老師,我要 體能區」。
 
 
自從「溝通圖卡」成了小欣與人溝的橋樑後,她躺臥在地上或衝動往教室外跑的行為明顯減少了。這一套溝通方式開啟小欣與人交流的通道,因著「溝通圖卡」,小欣可以合理又大方的離開教室,也可以確實讓別人知道她想要做的事;雖然還是無法以口語表達,但我們看到她以圖卡組合成完整句子的優異表現,藉由圖卡「說」出想望,大大減少因為不瞭解而造成的誤會,深信這樣順暢的溝通必然讓小欣的生活更加愉快了!
 
註一:結構式的作息表—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課程表」、「功課表」,所有活動都經過事前規劃,以便照表進行。

沒有留言:

週訪客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