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寶寶語言能力大發現(III)~類別化能力�催化語言發展

小芳芳開始進入語言爆炸期, 所以上網搜尋到相關資料...
以下資料來源: http://www.hsin-yi.org.tw/0123/paper4_1.asp

    寶寶語言能力大發現(III)~類別化能力�催化語言發展

文∕楊毓菁

 在1歲開口說話前,接受、處理語音訊息時,孩子早已開始發展對語言的理解,語言與認知發展密不可分。

9~10個月是發展關鍵
�Dr. Plumkett與博士候選人胡中凡在牛津大學的嬰兒實驗室研究發現,孩子出生後雖然可以聽到媽媽說的話、可以看到事物,但視覺是視覺、聽覺是聽覺,他們還需要時間整合感官的訊息;直到9~10月大時,認知發展比較成熟,可以同時抓取訊息,並統合感官,才能發展出「類別化能力」。

 「類別化能力」讓孩子迅速辨視陌生事物,能根據各種物體的特徵進行分類,分辨出物體特徵之間的關係(共變性),他會發現「這個事物和..很像」,使他在學習過程不必看到一個就記憶一個,以免花費認知資源,學習才能更有效率;甚至與後來的字彙學習、兩歲的語言爆炸現象息息相關。

 「類別是一種很高的認知基礎,因為人類有類別化、推論的能力,得以認識更多的東西,將其中的意義更細緻化、更豐富化。」胡中凡說。



視聽統合�點名做記號
�當孩子聽到媽媽說:「這是狗狗」,也在媽媽指引下看到狗,就知道狗就是「狗狗」,以後看到狗就知道要唸出「狗狗」。當孩子結合眼睛所見與耳朵所聽,慢慢知道這些影像或物體的「名字」;字彙就在孩子的認知下慢慢產生了;這個過程就是「標籤化」(labeling)。
�其他研究也發現,孩子對於有「名字」的物體,辨認學習特別快,但若每次看到汽車,卻沒有聽到大人說「汽車」,就會學的很慢。


自動升高分類層次
�有趣的是,「標籤化」改變了視覺分類的過程,提升分類的能力。看到桌子,媽媽會說「桌子」,看到車子,媽媽會說「車車」,孩子得以把生活上接觸到的物品一一分類。
Dr. Plumkett的研究更發現,當孩子同時看到桌子、椅子、茶壺、杯子時,媽媽只告訴他一個詞「家具」時,發現孩子居然可以提升這些物品的類別層次,知道這些東西都叫「家具」!

�桌子、椅子是已經被孩子命名的物品,媽媽卻另外稱呼它們新命名「家具」,孩子會馬上推論,桌椅之間一定有共同的特性;日後就算他發現從未看過的茶壺也叫「家具」,孩子就會發現茶壺和其他「家具」的共通性,也了解到茶壺應該放在廚房,如此一來,語言和物品就結合起來了。

�「語言是一種很武斷的符號,如果聽覺和視覺沒有連接起來,我們所聽到的聲音其實是沒有意義的。」胡中凡說,在這種思考下,就可以知道單憑聽錄音帶或看錄影帶學語言,孩子無法在生活環境中找到辨識的線索,學習效果有限。」


兩歲的語言爆炸期
�到了兩歲,你會發現孩子忽然會講好多話,為什麼忽然冒出這麼多詞彙呢?
�胡中凡推測,當類別能力更成熟後,孩子一聽到語音,就能尋找相對應的事物,並剔除不同類的事物,才能很快地學習語言,時機成熟,就會產生孩子的「語言爆炸」現象
語言能力絕不會憑空出現的;當孩子聽到語言就會連結到不同事物,看到新事物時,也會回想並結合聽過的語言中最適合的事物,字彙量才會突飛猛進。但是9個月大的標籤類別化與兩歲的詞彙爆炸期相隔約一年,什麼導火線引發了孩子的語言爆炸?目前還無法下定論。


適時刺激比大量刺激更重要
 胡中凡建議,孩子的感官一定要先成熟,神經突觸才會連結更多更遠;9~10個月時,大腦細胞連結到不同感官區域,視覺與聽覺等感官得以統整,孩子可以迅速分類看到聽到的事物,接下來神經觸角拉更遠了,孩子更有能力處理更複雜的訊息。

注1:採訪諮詢/Dr. Patricia K. Kuhl、Dr. Kim Plunkett、胡中凡(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
注2:本文選自《學前教育雜誌》七月號

沒有留言:

週訪客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