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出庭在最後法官對我們兩造說了一段話(大意如下): "從今天起都只說對方的好話, 不要再說壞話. (雖然我不認同說壞話這件事, 因為我跟原告根本没有口語互動, 哪來的壞話, 但我仍靜靜的聽)您們這樣在女兒面前說對方的壞話, 小孩會認為自己是不完美、不好的. 因為小孩的一半是來自父親, 另一半是來自母親..."
以前我從來没這樣想過, 但法官提出的這個論點不無道理, 我應該預防這樣的情況發生.
雖然我不認同說壞話這一段, 我一直是處在被汙衊及被不實控告的角色, 原告在庭上提一些是是而非的事情, 我靜靜的聽只是尊重法庭的秩序而不表示我認同原告的指控. 只是法官上述的那一段話打動了我, 我一直很在乎女兒的感受, 先前的心理諮商是有幫助她比較勇敢的面對她所受到的傷害, 而且也讓她知道她受的傷害不是她的錯...但只要讓她再置身於和以前相同的情境, 我想她會再次崩潰, 因為她的勇敢還没有強壯到面對一個大男人主義者在強勢凶惡口氣下的指責, 這樣的情境連一般的大人都很難承受, 何況是個小孩.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半來自父親, 另一半來自於母親, 要如何才能讓小孩很明顯的體認到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不要因為父親或母親的作為而讓自己感到羞愧呢? 我想詢問專家的建議是我目前該做的事.
2 則留言:
以下回覆 https://www.facebook.com/redbeaniceteacher/posts/395536580470820?notif_t=share_comment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我們在話出口前,要常想,我們講話的內容與態度,希望孩子也模仿嗎?
用這種方式篩選的話,也可以幫助孩子。
感謝何老師的回覆...
芳芳媽媽~不好意思!現在才回你信~
關於法官說的一席話, 我想是有理論根據的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親面對事物的態度會讓小孩子學習到原來此事物的樣貌。反過來說,小孩子面對不明確情境或焦慮情境時,會先參照父母親的臉部表情或肢體動作,接著再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因此,若你平常面對到爸爸突然給的''難題'',仍很大器給予回應,姐姐也許可以從你身上看到力量!而這樣的力量也可以影響著姐姐。
有時,也可以與姐姐討論,你自己是怎麼面對爸爸的!讓姐姐有些正面想法~
需要提醒的是 姊姊還小,所以我不會期待他下次面對爸爸的時候,可以很從容~但人是可以逐漸改變的!
希望以上能有所幫助喔!一起加油~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