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引導式教育」模式

以下資料來源:  http://www.wjy.org.tw/j20r/cus2/exc/Cc2a02.do?dc_btn_0=Func_Detail&dc_id_0=20110629162215250&dc_currentpage_0=
發表單位:桃園縣寶貝潛能發展中心
發佈時間:2011-06-29 16:22:15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引導式教育」模式

作者:陳美谷          

        引導式教育源自於匈牙利,1950 年神經科醫師Dr. Andras Peto針對腦性麻痺兒童,創立了一套結合教育學、心理學及運動學的教育與復康系統,統稱為「引導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引導式教育課程以團體為主,利用「節律意向」預先在動作產生之前唸出來,利用語言的內容和節律性,再配合節奏來協助幼兒計畫、引發 和協調其自身的動作。引導式教育也使用一些特定的傢俱,如板凳、長條檯、梯背架,以多用途的傢俱特意安排的環境,來引導幼兒儘量發揮自主的動作,從而學習 功能性的技巧。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使用引導式教育已有兩年,不僅提升腦性麻痺幼兒肢體能力,且引發學習動機甚多,期望多加推廣引導式教育,分享引導式教育之執行成效與交換心得,讓更多家長及教保員瞭解引導式教育的成效,提供更好的服務。

壹、    引導式教育簡介:

一、引導式教育的起源
        一九四五年一位匈牙利醫生,彼圖教授 (Professor Andras Petö) 帶著十三名腦麻痺兒童在布達佩斯,創立了一套結合教育學、心理學及運動學的教育與復康系統,他把這系統命名為「引導式肌能教學法」 (Conductive Motor Pedagogy),後被稱為「引導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 )。

二、引導式教育的理念
        彼圖教授認為活動機能失調和其他的感知障礙,只是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後的表徵。整體的功能紊亂,可能引致消極、被動的性格,才是最壞的後果。

       故他強調不要誤把中樞神經受損患者視為有一系列無關連的弱能,而以割切性的方法來處理他們的問題。他更強調中樞神經受損兒童智能與身體的發展是不能切割的,從日常生活程序,以致認知溝通的學習都同等重要互為關連。

       引導式教育建基整全的概念,把中樞神經受損導致活動機能知調的兒童的教育及治療,綜合為一套以孩子的特殊需要和學習為中心、生活為基礎的完整教育系統,在其日常生活中實施。


三、引導式教育在香港、台灣
        1980年代香港數位弱能兒童工作者嘗試把教導式教育的基本原則,應用在他們服務的機構,他們特別邀請葛頓女士於1984及1986年間,多次去香港舉辦引導式教育課程,以培訓人才及推廣引導式教育。由1987年至今,多批香港代表參加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引導式教育國際課程」 ,鞏固了香港各專業對引導式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之認識。

        台灣於民國84年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從香港引進引導式教育。透過香港專業人員講習及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工作人員三度前往香港實習,使引導式教育在台灣落實。

        至今,台灣施行引導式教育的機構有: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馬利亞啟智學園、財團法人高雄市聖淵啟仁中心、財團法人天主教會附設救星教養院及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寶貝潛能發展中心。


四、引導式教育的特點
(一)綜合性教學計劃:
課程設計及教學計劃乃基於統整各專業的知識和技巧,結合教育及治療的理論,以學生為本位,配合學生的個別需要和訓練目標,予以施教。

(二)引導員的獨特角色:
教師依據學生的需要,貫通各個專業的知識和技巧,經過小組共同商議,設計施教計劃由引導員帶領,引導其他組員協同教學,帶動學生學習。

          在 香港,習作程序由「主引導員」及「副引導員」來合作完成。「主引導員」負責策劃及推行整合性的教學計畫,「副引導員」在習作程序中協同教學。在台灣,由老師或治療師輪流擔任「第一引導員」及「第二引導員」,「第一引導員」帶領習作程序並提示每個孩子的個別需求,「第二引導員」適當誘發或協助孩童進行習作程 序。

(三)小組教學:
引導式教育以小組教育為主,但學生在組內是獲得個別的觀察和評估,也安排學生在活動中有不同的參與程度和協助。

(四)減少倚賴輔助儀器:
訓練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回到社區環境和常人一般地生活,同時亦相信由於腦部受損而引至肌能失常的情況,可以透過學習來改善,故此在施教時盡量減少使用輔助儀器。

(五)習作程序:

          其獨特性在於把學生所需要的肌能訓練,如頭部控制、坐、站立等,作有系統的教學,在習作程序進行時,引導員會配合適當的活動,帶動學生一步一步地練習,整個程序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練習的動作是為更深一步的實用技能而作準備。

(六)節律性意向:
          藉著韻律和意向的提示,在引導式教育進行時,教導者提出一項有目標行為的指示,然後運用有節拍感的數數或歌曲去引導學生完成指定動作。

五、引導式教育實施的困境
(一)人力需求大:引導式教育的人力需求很大,每個幼兒都需要一名大人協助擔任第二引導員,再加上第一引導員,人力比大於一比一。

(二)傢俱及空間問題:引導式教育需要特製的長條桌及梯背架等特製的傢俱,如若每個幼兒都配置一整套的話,需要很大的空間來擺放,一般機構或許可以籌募到經費買傢俱,但機構內往往沒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放置。



貳、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發展「引導式教育」的特色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除了維持引導式教育的特點外,另外又結合「單元活動」發展出下列特色:

一、動機豐富化:
用 多樣方式引起幼兒學習動機,如「身體妙妙妙」單元,為了讓幼兒加深對「眼睛」的印象,教保員在上課時全身著黑衣、教室的燈關全暗,眼睛戴墨鏡,直至開燈那 一剎那,才將墨鏡取下,讓幼兒將焦點放在教保員的「眼睛」,接下來的課程,教保員在自己眼睛上下方貼上金黃色的膠帶,讓幼兒很容易就將注意力集中在教保員 的眼睛,並對眼睛有了初步的概念。

二、結合幼兒的興趣:
大多數幼兒的興趣在於吃,於是教保員在設計單元活動時,會將食物帶入教案設計,例如:安排幼兒坐火車,坐火車到目的地去野餐,於是幼兒在「坐火車」(新經驗)時,會很期待坐完火車後可以吃東西(舊經驗);待幼兒有了坐火車的經驗及興趣後,再由坐火車延伸到其他經驗。

三、結合日常生活情境教學:
結合幼兒日常生活情境,如:以幼兒熟悉的杯子為主題,在教學時設計幼兒練習使用梯背架走路去買杯子,在社區適應時,也真實地讓幼兒在商店裡選購杯子。教導眼睛時,除了介紹眼睛的用途,在教室裡模擬看電影的情境外,也實際帶幼兒去電影院看電影,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

四、老師、治療師與家長的共同合作:
        由於引導式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寶貝潛能發展中心於治療課結合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教保員及家長之力,克服了人力比的問題。家長參與引導式教育課程可以學習到引導式教育的精華,也可以在家裡做複習,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參、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發展「引導式教育」成效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引進「引導式教育」兩年多,腦性痲痺幼兒在期間除了在肢體能力外,在語言、學習動機、指令理解及觀察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個案一:小霖(化名)從97年11月開始練習坐板凳上課,一開始板凳的中間還需要加上分腿器,讓他的支撐可以好一些,漸漸地透過引導式教育的訓練,他可以慢慢撤除分腿器、固定帶,自己獨立坐在椅上,看似簡單的動作,他用了十個月來完成。

◎ 個案二:小泰(化名)來寶貝中心上課時都是坐在輪椅上,連頭都抬不起來,經過引導式教育漸進式的練習,小泰可逐步撤除分腿器、固定帶,自己獨立坐在椅子 上。除了肢體動作的進步外,原本對外界事物沒有反應的小泰,經由引導式教育後對外界的事物有了很大的興趣,也開始發出了一些聲音,心情好時還會哼歌。

◎個案三:小琳(化名)因為下肢肌力不足,加上斜視使其注視的視覺高度產生落差,所以眼中看見的線條可能是破碎的,因此對於「獨立行走」她內心是有恐懼的,經由引導式教育的訓練下,小琳從站的時候需要協助,到走路的時候需要牽手,直到99年初她已經可以放手自己走路,這樣的進步是二年前所無法想像的。


肆、    結語

引導式教育對於腦性痲痺幼兒的學習成效良好,但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需求,及時引導可使其學習有加乘效果。引導式教學只是幫助孩子學習的媒介,重要的是帶領者對孩子的認同,願意耐心等待,給予支持鼓勵及練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香港耀能協會賽馬會 方心淑引導式教育中心 (http://jcmfclc.spastic.org.hk/page_A.htm)
引導式教育(https://cd.edb.gov.hk/la_03/chi/curr_guides/physically/cp-7.htm)
引導式教育(http://www.lys.edu.hk/cource.htm)
香港耀能協會 - 引導式教育(http://www.sahk1963.org.hk/HO_chi/modules/tinyd1/)
引導式教育在台灣之施行現況(http://www.caeip.org.tw/html/fhtml/index.php?load=read&id=306)

沒有留言:

週訪客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