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心理衛教★: 遲緩兒的心智發展與評估

標題 遲緩兒的心智發展與評估


作者 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
日期 2006/5/4

「隔壁家的兒子以前五歲才會講話,上學唸書後就好了,我兒子現在三歲卻還不開口叫人,會是遲緩兒嗎?」

孩童的成長,除了正常的生理發育之外,還包括日益增加的行為能力及減少對照顧者的依賴,這個過程就稱作發展。顯著失能的障礙兒童容易早期發現、診斷及治療;而功能落在正常邊緣灰色地帶的孩童,在嬰幼兒初期與一般孩子的差距不大,但漸漸可能在生活適應上遭遇困難,需要家長或老師細心觀察才注意到。學齡前嬰幼兒中,若有下列ㄧ項或多項發展落後的情形,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

 ● 位移動作發展(抬頭、翻身、坐、爬、走、跑、跳…)

 ● 操作動作發展(伸手抓握、用手指拿捏或拆裝物品、玩積木拼圖、握筆畫圖寫字,以及自己吃喝、穿衣、上廁所…)

 ● 語言發展(伊啊聲、叫人、聽懂指令、用說的表達需求、對話聊天、敘事…)

 ● 知覺與認知發展(利用感官觀察,用頭腦去判別物品大小、顏色、形狀、多寡、遠近、高低、軟硬、味道等特徵的變化,逐漸增長生活常識以及理解空間、時間、因果關係、抽象的文字與數字符號等概念)

 ● 社會情緒發展(有安全感而不過度依賴、自主自信、維持人際關係、學習情緒表達與控制、認識性別角色、遵循道德規範…)。



發展乃是先天生理潛能與後天環境學習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影響心智發展的因素包含:

 ● 孩子本身有疾病、染色體或代謝異常,母親孕產期問題、早產、出生後缺氧,以及環境毒物、意外事故等因素,皆可能影響腦部生理、干擾心智發展。

 ● 孩童的家庭經濟、社區文化及教育資源等環境因素,是否提供足夠且適當的知覺經驗與學習刺激。

 ● 家長的個性、教養觀念、教導能力,以及不同照顧者間態度的一致性,也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與社會適應。


臨床上,除了完整蒐集上述資料外,標準化的心理測驗工具也常用以評量孩童的心智認知功能,測驗結果通常以心理發展指數(MDI)或是智力商數(IQ)來表示,意指與同齡兒童相比較的高低程度。然而,某些孩子可能因為身體不適、疲倦、害羞怕生、不善表達、不願意配合等原因而無法在測驗時展現其最佳能力水準,因此,安排日後再次追蹤評估是必要的。這類MDI或IQ數值是有可能高低變動的,若追蹤評估時的能力表現已提升而落後程度減少(即追過更多同齡兒童),則測驗分數即會提高。測驗有助於找出孩子的優勢與弱勢能力,增加學習的著力點,但若只以分數為標準來評價孩子則流於狹隘,畢竟智商高低無以保證未來的成就,能培養孩子學會自我肯定才會有一輩子的幸福。


帶著年幼的孩子就醫、在陌生的環境做各種評估檢查,常讓人感覺精疲力竭,家長也都各有一段心路歷程。當確定孩子有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問題時,建議您:

 ● 尋求其他家人的支持:先轉告評估結果,若家人不了解或是無法接受,請記得耐住性子,避免互相批評或怪罪。可試著邀請家人共同帶孩子就醫,針對問題徵詢專家意見。

 ● 營造合宜的家庭氣氛:多鼓勵、少苛責,創造機會讓重要家人皆能參與遲緩兒的療育活動,唯有了解才能真心接納。平時也多注意教養態度盡量一致,避免過度保護,有明確的規範原則時孩子才有所依循。

 ● 找尋相關訊息與資源:充實兒童發展與親職技巧的知識有助於家長提升本身教養能力。找尋相關的疾病醫療、特殊教育、社會福利及家長協會資源,更可以減少獨自摸索耗費的時間。您可以利用這個網站(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http://disable.yam.com/resource/life/late01.htm )踏出資源連結的第一步。



(原文刊載於95年5月4日聯合報E4版:IQ斷定遲緩兒 錯誤的開始)

沒有留言:

週訪客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