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從「知」到「說」
發表單位:天主教台南縣德蘭啟智中心
發佈時間:2010-10-01 16:58:52
資料來源: 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網站
http://www.wjy.org.tw/j20r/cus2/exc/Cc2a02.do?dc_btn_0=Func_Detail&dc_id_0=20101001165852734&
敘事(Narratives):從知到說
一、敘事的本質:心理學的角度
1. 我們的心智以有結構的方式理解、記住和回溯生命中的經驗。
A schema “ is an organized representation of a person’s knowledge about some concept, action, or event, or a larger unit of knowledge”(Kintsch,1974).
2. 敘事是一種心智架構的語言傳達,我們在建構敘事的過程中會將語言的標籤鋪陳在心智架構的成分上,複雜的敘述或故事,心智架構也層層相疊。
3. 在陳述事件時,需要具備的心智架構也稱為腳本(scripts),意思是指具有時序和因果關係之事件的組織架構,腳本可以幫助孩子作預測和推論。
二、敘事能力的基礎
Hudson和Shapiro(1991)認為,不論就理解或表達而言,敘事能力應該要有以下的知識做基礎:
1. 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也是所謂的生活知識(world knowledge),包括一般生活事件、特殊事件的記憶、聽過或讀過的故事、一般社交互動的知識。
2. 結構知識(structural knowledge):不同敘事型態的結構成分或心智架構,例如回溯一個車禍事件vs.教別人做一件不熟練的事情。
3. 語言知識(microlinguistic knoledge):所有運用詞彙、句法、時態、語句轉接等等的知識。
4. 情境知識(contextual knowledge):在特定情境裡敘事所要達到的功能或目的,例如與朋友分享vs.老師指定的作業。
三、為什麼要重視孩子的敘事能力
1. 利用敘事的心智架構來組織自己的表達,可以產生比較長、語言結構比較充分的敘事內容。
2. 敘事的心智架構可以導引閱讀或聽的理解,有助於提取訊息和抓住要點。
3. 建構出的心智架構是否能持續站穩,好讓語言逐步鋪陳出來,是影響孩子處理負擔的重要因素。
4. 對教學的意義:
1) 敘事能力影響學生在教室中的語文表現,包括閱讀理解和書寫表達。
2) 敘事能力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陳述事情原委、接受工作指導。
3) 熟悉vs.不熟悉的內容影響處理負擔,以及敘事的完整和複雜度。
四、敘事的類型
孩子從小在家庭和其他生活場景中有許多語言互動的機會,在這些互動情境中孩子學會聽、說、讀、理解和回應一段陳述或故事,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敘事,Heath(1986)分成以下幾大類:
1. 陳述(accounts)
2. 回述(recounts)
3. 報告/說明(eventcast)
4. 故事(stories)
敘事能力的評估
一、待答問題
1. 學生是不是已經經驗過某一個事件,如此才能形成腳本?(內容知識)
2. 學生是不是可以不用語言,只用行動演出要陳述的事件?(結構知識)
3. 學生是不是可以用語言陳述出這個事件?(結合結構和語言知識)
4. 學生是不是可以重述一個結構完整的、含有該事件的故事?(結合腳本、故事結構和語言知識)
5. 學生是不是可以回答故事中簡單的事實和推論?(利用結構知識幫助理解)
6. 學生是不是可以在有腳本事件的基礎上完成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運用結構和語言知識建構並陳述出新的內容)
*評估的重點不是要發現孩子做不到的,而是要找出什麼情況(處理的負擔)讓孩子能做得到。
二、評估腳本
1. 尋找學生的經驗背景
1) 觀察:如教室活動
2) 家長問卷:如常做的活動、休閒、做家事、購物etc.
(對照上面的待答問題)
2. 學生是不是可以不用語言,只用行動演出要陳述的事件?
1) 材料/資源:與事件相關的道具或圖片,如
2) 作法:
*以行動演出
*不以行動演出
3. 學生是不是可以用語言陳述出這個事件?
1) 材料/資源:
2) 作法:
*要有說的對象和說的理由
*要獲得的訊息是what happens,而不是特定事件的描述。
3) 示範:「你」、順序和因果關係
4) 範例
5) 評估結果:可以採用標準參照原則
6) 學生表現不佳的可能原因:重點不在有沒有腳本,而是學生說出腳本的能力。
*有困難用適當的語詞陳述出心中的腳本,或者具備這些心理語詞,但是有找字(word-finding)困難,所以無法快速提取這些語詞。結果是內容缺乏細節,語意模糊。
*有困難表達出有時間順序或因果關係的內容,可能多數用「而且」、「還有」、「然後」、「那個」。
*有困難維持住內容的主題,讓聽者抓不住焦點。
*訊息的處理缺乏效率,因此訊息的提取很緩慢,反應遲緩,需要重複或提示。
*陳述之前的計劃和持續監督自己所說的話可能有困難,結果句意的組織缺乏主軸。
*可能仍然缺乏對於該事件的經驗,因此無法建構充分的腳本。
三、評估個人事件的陳述
1. 陳述個人事件:
*與腳本陳述的差別
*大約六歲能完整陳述個人事件
2. 如何評估
*示範
*學生陳述
*要有回應,但不主導
*範例
*評估結果
--關鍵在是否提供事件發展的高點(high point)
--若是有高點,但是沒有提供背景訊息或者事件的結尾
四、評估故事結構
1. 什麼是故事結構(story structure)?
*心智架構
*文化差異
*事件OR插曲(episode)
2. 什麼是其中的事件OR插曲?
*引發事件(the initiating event, IE)
*企圖(the attempt, A)
*結果(the consequence, C)
3. 故事結構隨年齡的發展
*學齡前
*學齡後
4. 評估故事結構
可以採用覆述故事的方式
*書本或材料的選擇
*事件結構清楚,約五、六個事件
*書中圖片的考量
5. 程序
*紀錄紙
*遮住內文
*故事引言及指導語
6. 轉寫與分析
*如實轉寫學生所說
*利用紀錄紙分行紀錄
*故事中的事件不一定要按照順序
*事件內的結構也不一定要按照順序
*但是同一事件內的IE-A-C都要說出才算數
*也許一個事件內不只一個IE、A、或 C,那麼只要說出其中一個即可。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
*人稱代名詞或句構錯誤等等不在故事結構本身的分析之內
*算出學生說出幾個事件,通常達到至少一半,就算具備故事結構概念。
*若未達標準,可以分析學生缺少的是什麼成分,為教學提供方向。
*分析學生為什麼不會運用一套心智架構:
--缺乏故事主題的背景知識
--有找字的困難
--字彙不足,尤其是能夠連結故事結構的字彙
--語言的處理缺乏效率:e.g.,將故事結構的知識轉換為語言結構
7. 總結
*兒童能夠理解並說出自己的經驗對課堂中的閱讀理解有重要影響,ie.,能夠理解、記住、討論故事中人物的經驗。
*老師評估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之一是,孩子能否討論或回答聽過或讀過的故事內容。
*具備一套敘事的心智架構(不 論是以腳本、個人事件或故事形式)能幫助孩子儲存聽到或讀到的訊息。如果能懸掛一個架構在心智中,孩子就可以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回答相關問題或寫出故事; 如果沒有這樣的架構,或者有困難利用架構陳述,那麼孩子所讀的和所要討論的東西都不過是一堆零散、不相關的句子,結果是孩子努力找句子,但是效率差、處理 負擔重。
*經過評估之後,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運用腳本知識或故事覆述技巧的活動,藉此增進其閱讀和聽理解的能力。
腳本評估檢核
獲知學生有過的經驗,從學生的經驗中選擇一個腳本。
決定評估的層次
利用道具以動作演出腳本
利用腳本的圖片排序
口述腳本事件
轉寫並分析學生口述的腳本,與其他同年級和具相同經驗的學生比較
學生在腳本陳述中使用「你」的人稱嗎?
學生的敘述運用到時間、空間、和/或因果關係的語言技巧嗎?
個人事件陳述檢核
自己先示範陳述一個個人經歷的事件
獲知學生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可以引發這樣的陳述
收集至少兩個個人事件的陳述(一個學生)
轉寫和分析
學生會用「我」、「我們」這樣的代名詞嗎?
學生會有陳述事件的引言嗎?
學生會提供背景/場景訊息嗎?
事件的陳述最後會有解決衝突或突發點的結尾嗎?
故事覆述檢核表
故事
姓名 年齡
日期
說出幾個事件?
指導
轉寫出學生的覆述,再根據以下的事件成分檢核。學生不一定要用書中的語詞,也不一定要按照順序,如果學生沒有說出至少一半以上的事件,接著就分析學生會說出事件中的哪些成分,背景和最後的結尾不計算。
故事背景
事件
結尾
敘事能力的訓練
一、基本原則
1. 敘事架構要以一手經驗和二手經驗為基礎
*敘事是建構在經驗知識的基礎上。
*孩子經驗侷限,腳本的細節就越少。
*學生敘述的事件應該是親身經歷的或至少聽過/讀過。
*可以經由重要他人了解學生,對某一事件經驗的廣度和深度。
*為教學所選擇的書本也以熟悉的腳本事件為基礎。
2. 腳本知識和故事結構的知識可能有文化差異。
*有些經驗是屬於特定文化的,老師要注意不同文化敘述方式可能的差異,例如家庭傳統、生活型態。
3. 學齡前兒童個人事件的敘述還在發展。
*目標選擇要考慮發展階段
*課程和活動內容主要放在鼓勵孩子談論真實的、對孩子重要的個人事件,因此要提供有談論真實經驗的機會。
4. 針對學齡兒童的敘事教學,可以利用熟悉事件為基礎的故事,以及符合自己文化的故事結構。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像,現代兒童接受的故事結構大多由數個各別事件組成。
*書中的圖片清楚呈現故事中的事件
*選擇的故事書最好有清楚的事件順序
*考慮故事適當的長度和語言複雜度
*老師可以事先嘗試練習
5. 以評估結果衡量介入的目標
*找出學生做得到的和需要學習的
*目標的選擇要反映出學生在自然情境中的表現
6. 讓學生有運用敘事技能的目的
*學生不見得清楚發展敘事技巧與讀寫以及生活需求之間的關係,有時也許需要解釋。
*讓學生有機會領會到自己能適當陳述所獲得的正面回饋
7. 永不嫌晚
*十幾歲再教並不嫌晚
*輕中度發展障礙者仍能受惠
*無口語者仍可以利用符號發展敘事能力
8. 教導重要他人這樣的概念
*將敘事的評估結果在個案會議中提出討論
*將自己的發現或研究在在職研習中與老師和其他專業分享
*與同好一起建立在地發展的常模
*分享教學技巧
*與家長會談時告知家長孩子敘事的發展
9. 將這樣的概念結合在語文教學中
*可以改編教科書內容中
*增加教室互動中運用敘事技巧的機會
*善用學校的各種活動做為敘事的基礎,如戶外教學、課堂事件、閱讀/朗讀。
二、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長期目標一:經由敘事的架構組織口語的陳述,增進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
短期目標:
1. 以動作演示出一般事件的腳本
2. 以口語陳述出一般事件的腳本
3. 利用腳本架構陳述個人經歷的事件
4. 覆述出簡單故事的「引發事件」
5. 覆述出簡單故事的「嘗試」
6. 覆述出簡單故事的「結果」
7. 覆述出有情節的故事其中一個完整的事件
8. 覆述出有情節的故事其中一個事件的一半
長期目標二:經由敘事的架構理解聽到或讀到的內容,增進學生的語言理解技能。
短期目標:
1. 說出一個故事的場景
2. 說出故事的主要角色
3. 能正確會回答故事中一個事件的問題
4. 能適當會回答故事中一個事件的推論問題
5. 能說出故事的大致情節
6. 能正確會回答故事整體情節的問題
7. 能適當會回答故事整體情節的推論問題
長期目標三:經由敘事的架構組織書面的敘述,增進學生的書寫語言的技能。
短期目標:
1. 幫學生勾勒出故事結構中的兩個部分(IE, A),學生能寫出第三個部分(C)
2. 幫學生勾勒出故事結構中的一個部分,學生能寫出其他兩個部分
3. 為延伸一個故事再勾勒出一個事件
4. 勾勒出一個含有一個事件的故事
5. 勾勒出一個含有兩個事件的故事
6. 將上述1-5分別擬出草稿
7..完稿階段
三、教案內容
1. 課程簡介
2. 目標陳述
3. 教學資源
4. 教師的角色
5. 學生的角色
6. 提示策略
7. 簡要通過標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