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兒童心智評估
作者 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
日期 2007/2/12
兒童的心智表現,是指孩子如何運用本身潛在的能力,在各式各樣的活動中體驗知識、解決問題並學習適應環境,這過程中涉及了需求、動機與情緒的調節,以及認知、語言、感覺運動等能力。舉例來說,糖果放在高高的桌面上,想吃糖的孩子可能:
(1) 看了一眼,拿不到就算了
(2) 坐在地上哭,吸引大人注意
(3) 拉大人的手到桌子旁邊
(4) 手指著糖果方向,轉頭看著大人發出ㄇㄢ ㄇㄢ聲音
(5) 直接說「我要吃,給我」
(6) 自己推小椅子到桌子旁邊,爬上去拿並學大人把罐子倒過來搖一搖讓糖果掉出來
這些不同的因應方式反映出孩子心智成熟度不同,我們所見到的兒童行為也是孩子先天性格、能力及後天生活經驗、教養態度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臨床上評量兒童心智的向度包含:氣質、情緒調節、人際互動、適應性、活動量、衝動性、注意力、智力等,智力則由語文或非語文的記憶力、觀察力、思考判斷與推理、空間分析、知覺技能反應、數的概念與演算…許多部分組成。
評估資料可用以下方式取得:
● 會談:
蒐集孩子基本資料、發展史、疾病史等,以及家庭與教養情形(附錄:臺大醫院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基本資料、臺大醫院早療個案發展及疾病史)
● 問卷量表:
以具體化、量化的陳述方式來釐清問題及其嚴重程度(附錄:學齡前兒童行為調查表(CCDI)
● 行為觀察:
在情境中直接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可與會談或問卷量表資料相比對,探究孩子行為的穩定性、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或是親子互動、家長要求與期待…
● 測驗評量:
採用標準化的測驗工具,依據施測程序指導孩子做出所要測量的反應,將其表現與同齡兒童相比較,以判別其能力程度或症狀嚴重度。
關於兒童測驗評量的常見問題:
Q:孩子這麼小,有的還不會說話或是還不會寫字,怎麼能測驗?
A: 幼兒的測驗不是用紙筆一題一題寫的考試,而比較像是和主試者一起玩有趣的玩具或圖卡,除了問答之外,也有許多讓兒童模仿或動手操作的活動。雖然測驗過程像是遊戲,但測驗工具本身具有相當不錯的信度與效度(合理性、穩定性、可靠性),施行測驗的臨床心理師也必須經過培訓,並依據標準程序進行,同時要觀察孩子的情緒、注意力、問題解決能力等行為特徵。
Q:若要接受測驗評量,家長該注意什麼?
A: 開始測驗時通常會請家長暫時離開,因為有些孩子會分心、轉頭與爸媽說話,或是依賴、要求爸媽幫忙做;反之,也有些心急或緊張的家長在一旁會忍不住給予孩子額外的提示,或是當面評斷孩子反應的對錯,影響孩子繼續受測的意願。上述這些情形都會干擾測驗標準化實施的原則,也影響測驗結果的可信度,所以應該盡量避免。家長如果擔心怕生的孩子到新環境會哭鬧,可以事先簡單告知測驗情形,或是隨身帶些可以安撫孩子的食物、奶嘴、水瓶、玩具、圖畫本…。
(原文刊載於96年2月12日聯合報E4版:還不會寫字 兒童心智怎麼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