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呂佳樺治療師]自閉兒希望你知道的十件事

林中有兩條路,而我......

選了人煙較少的那條
一切都因此有所不同
                 -----Robert Frost
                     "來自人煙稀少之徑的明信片"


<自閉兒希望你知道的十件事>是一本自閉症幼童母親所寫的書,裡面釐清了很多對自閉症的迷思
尤其我最看重的是他「以孩童為中心」的思考模式,讓家長與一般民眾能清楚的了解,究竟為什麼自閉兒像是另一個星球上來的,令人匪夷所思。

這本書已絕版,圖書館借的到,其他購買方式請大家多提供囉~

我挑幾個重點做描述,讓沒機會看到這本書的人也能略之一二!



「我們沒有病,因此不能被"治癒"。我們就是這個樣子」青少年亞斯伯格症的湯瑪斯2004年12月在紐約時報,用這句話吸引了全世界人的注意。

自閉症(Autism)是一種極度複雜且個別化的障礙症,作者提出四個基本範疇
1.感覺處理障礙
2.語言遲緩和損傷
3.社會互動技巧
4.幼兒全人/自尊議題

感覺處理障礙我在上篇文章Carly已經提到許多,當孩子周遭隨時充滿不愉快的感覺刺激和意外,我們不可能期待他能夠吸收任何認知和社交上的知識。就很像身處在一個人聲吵雜的速食店身旁又坐一個怪氣燻天的人還要準備明天的期末考。

語言障礙對於情緒有很大的影響,當他們無法表達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他們的慾望和需要很難被滿足,這必然的後果就是憤怒和挫折,不論是透過語言、圖示、肢體語言或是輔助器材,溝通的能力都是一切發展的基石。

互動技巧尤其困難,人與人之間的模稜兩可,掌握距離和互動的微妙,揣測他人的心意和想法,抽象遊戲規則的理解,他們就像是在洶湧浪潮中孤單划著槳的一群。

地球上每個人都有其優缺點,我們都希望能被完整的接受與欣賞,而不是任由他人像櫻桃一樣,有優點材被挑撿起來,有怪癖就受到嫌棄。自閉症孩童需有技巧的引導,但這跟「修正」孩子並不一樣。他們已擁有很多令人讚賞的特質:忠誠、純真、堅持…等等每一個孩子都有更特別的地方,我們也要像希望別人完整接納自己一樣,用愛來引導他們。

自閉症本身並不可怕,雖然他某些成分確實很可怕(情緒爆發、用肢體逃避教學、不適當的言語和表達......),某些時候也可能比其他日子更可怕,但最後(真的要很久以後),我們對自閉症的信念,可能是影響孩子終極成就的最大因素。你握有一份超強的力量:觀點。

把孩子貼上標籤、忘了他是個孩子,你跟他的生活都會很難過。他的缺點不全是自閉症的問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在平衡和失衡之間擺盪。大部分孩子都會在某些時候測試界限、在公開場合講不雅的話、拗到極~點,不順他的一就大哭大鬧。若把這些都歸咎於自閉症,不僅不正確也剝奪了家長本身體驗孩子完全正常的成長經驗。

標籤不見得都是被惡意貼上的,卻往往帶來傷害。他是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同樣的權利。我們可以去發掘這個孩子不同的地方和他的特質,幫助他去適應著個世界,協助他的心靈找到向外的出口。

所有行為都是一種溝通方式。
所有行為都有理由。
如何分清楚孩子不肯與無法做到?

現代心理學通常判別人的行為有下列六種理由與動機,也許某些孩子「不做」的行為其實是「能力上我做不到」。

1.抗拒、逃避
2.尋求他人注意
3.自我調節
4.娛樂/好玩
5.控制
6.報復

  行為是一種溝通方式,若孩子不適當的行為更能夠引起家長的反應與關注,那麼他就達到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目標了!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是想看周遭環境的反應。
   
  有家長跟我說:「老師,他今天在學校又做了什麼好事你知道嗎?…...(開始描述孩子被老師"告狀"的行為)」除了孩子行為的理由,行為發生的情境、行為發生後學校老師怎麼處理,會是我更想了解的部份,這關係到孩子對這個行為的認知和行為之後是否會再出現。事實上我們會試著去推論他的行為成因是什麼,而在活動設計上融合這些需求或是行為矯正,但若只因為學校老師告發、然後家長再來跟我們告狀,希望我們「處理」孩子這種行為,我們有時也會無所適從,畢竟見到孩子的時間是那麼的短,孩子在治療性環境下也沒出現過這種行為,我們只能由孩子的感覺動作和個性上去推理。孩子出了治療室後,外界給他的壓力、環境對他的影響仍是很大的。
   
  自閉孩子能夠對環境控制的部份太少了,他若發現行為能夠改變現狀或是掌控自我感覺、他有可能為了奪回對環境的掌控權,而有產生了我們無法理解的行為。


「他這麼做,一定是為了要報復我」這個選項,家長們可以不用考慮了,因為大多自閉症患者對於揣測他人想法和構思計畫去造成別人反感,是沒有辦法的,這些對他們而言都太抽象、也很難去想像。

  孩子無法改變環境以及外界給他們的標籤,但家長可以!家長自身對於孩子的看法是能改變的,這本書就是以孩子為中心去寫,理解自閉症孩子的需求和行為成因之後,我們可以享受當家長、老師的過程,孩子也能得到一般孩子所應該擁有的部分:你的觀點及愛。推薦給大家!


By 佳樺

沒有留言:

週訪客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