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參與」和精熟動機 (Granlund博士之啟發) -1
廖華芳 副教授
台大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
2011-09-28
以增加兒童的「參與」(participation)程度(ICF模式最高層級的功能)為介入目標是早療之最高境界,而如何營造家長參與的環境及如何與家庭合作,以共同增家兒童之參與一直是早療人想得到的答案。連續三天聆聽瑞典Granlund教授一連串研究的心得,回想今年6月才特別飛到瑞典找Granlund教授,了解瑞典在Granlund 教授的指導之下,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介入系統,沒想到3個月後因微龍基金會郭煌宗醫師的努力,又能在台灣聆聽Granlund教授對ICF-CY運用與研究。鑑於機會難得,我排除萬難,專心聽課與釐清困惑,收獲良多,在此與大家分享。
除了基本的ICF-CY介紹外,Granlund特別介紹「介入循環」(intervention circle)。「介入循環」是由:(1)問題的界定、(2)解釋、(3)目標設定、(4)介入方法等四個階段循環進行,與「美國物理治療學會」提出之「個案處理模式」(Patient/Client Management Model)類似。
在問題的界定時主要以日常生活「活動與參與」(ICF d位碼)為主。
在解釋時,特別強調如何解釋造成活動與參與限制的主要因子是那些? 所以包括身體功能與構造(ICF b,s位碼),環境因素(e位碼)及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
在目標設定階段,根據上述的解釋分析,再與兒童家人共同決定參與目標之先後次序。一旦優先療育目標確定後,就開始針對相關的身體功能與構造、環境及活動加以介入。
在問題界定中,Dr. Granlund提出很重要的概念,評估本身也是是介入的方式,尤其是請家長本身來看孩子的參與問題是什麼。由家長角度來看孩子問題,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上會碰到的問題,所以大部份是活動及參與問題,用這種方式不僅很自然的邀請家長參與評估,且不知不覺家中家長就學會如何觀察兒童之功能及領悟到在何種情境下兒童之功能會較好,因此「充權」之效果也自然達成。
「參與」的心理學概念就是孩子的投入程度(engagement),因此 「參與」會牽涉到孩子於生活事件進行中的持續度與動機。國外有一個參與測驗修改至精熟動機量表(DMQ)。早療協會10月份的精熟動機研討會所邀請的Dr. Morgan,已很慷慨的答應把DMQ中文版及介紹如何使用DMQ的簡介說明讓台灣研討會參與者使用,因此歡迎各位儘早報名來了解孩子的動機。藉由參加這次研討會,讓你學會在臨床上增加孩子的動機,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參與能力,也讓你在早療服務中增加很多成就感。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