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來源: http://www.wjy.org.tw/j20r/cus2/exc/Cc2a02.do?dc_btn_0=Func_Detail&dc_id_0=20110603093409391&dc_currentpage_0=
發表單位:臺中市愛心家園
發佈時間:2011-06-03 09:34:09
寶貝,你現在到底要做什麼!!_家長常遇到的困擾以及探討
愛心家園早療組張素梅
在早療服務將近十年的時間,發現早療園生的家長比起學齡組或成人組的家長,在園生的醫療復健或課程安排幾及孩子的發展空間上,其關心重視程度是多得很多。現在的人都有黃金時期的觀念,只是許多的家長都光有熱誠積極的心,卻沒有拿捏到正確的引導方式,故許多的努力會覺得事倍而功半,令人覺得沒有成就感。父母親是孩子的守護者,尤其是面對特殊孩童,在他們無法清楚的表達下,更是需要時時刻刻注意到他們的需求,但是卻因為父母親無法正確解讀,而搞得親子大鬥法,結果變成關係緊張,火氣上升,心情低落,然後不了了之……..
我們的孩子,多半沒有口語,或者表達意願不高,或者無法正確表達,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的心態通常是補償、愧疚或者沒有耐心,常常孩子的一個眼神或表情,或只哼一聲,家長就會有很多得選項呈現在他們的面前,常見的情況如下;你要吃布丁、糖果或汽水呢?還是要玩汽車、娃娃或積木呢?都不要?不然,你到底要什麼嘛!!
家長如此的主動呈現,會讓孩子覺得說話或是表達似乎不是很重要的事,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沉默,或是脾氣越來越大,而家長不是逆來順受,就是耐心全無,心煩氣躁,意志消沉….,這些困擾好像無窮無盡的一直困擾著家長的心…
為了減少親子間的溝通不良,能讓孩子正確表達需求,如何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就是很重要也勢必要的一環課題。 許多年的經驗及和家長的分享下來,常見的困擾及引導解決的方式,下列幾點,希望能與大家互相交流切磋。
1.如何才能知道孩子是得到適當的教導?
定期的和老師討論孩子的問題及詢問孩子的學習狀況,如果時間許可,盡量自己接送孩子,利用接送時和老師溝通,如果無法自己接送的,可以用電話或聯絡簿,或參加園(所)方舉行的母姊會或教學參觀活動,透過這樣的機會和老師溝通。也可以觀察其他小朋友的反應,透過其他小朋友對自己孩子的反應,可以得知學校生活的大概。也要留意孩子是否有學習的作品帶回來或是學校有沒有為孩子訂定輔導計畫或是個別化教育計畫。
2.孩子非常活潑、好動,無法專心上課,怎麼辦?
孩子在校如果一直好動,老師認為孩子很故意,家長要注意觀察:
*是不是上課的內容太難,或是孩子沒辦法理解,沒事好做,只好搗蛋。
*是不是孩子的人際互動方式,總是以搗蛋、好動、分心來引發大人或同伴的注意。
* 是不是孩子真的有不自主、無法克制的行為出現等。
在觀察的過程中,可商請老師一同協助,對於實在無法克制者,可能要進一步徵詢醫療人員是否需接受藥物的治療;對於分心是為引起大人或同伴的注意方面,可以透過行為改變的方式,鼓勵以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對於上課不專心者,可以商請老師調整座位或放慢解說速度,調整對孩子要求期待水準等來進行處理。
3.居家照顧父母親應有的態度為何?
父母親正確的教養態度是居家照顧的不二法門,須注意的教養態度包括至少以下幾項:
*發展遲緩兒童和一般的兒童一樣需要透過各種不同的經驗來學習,因此父母親應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孩子有從經驗中探索學習的機會。
*不可以寵溺孩子,不可以給特權,發展遲緩孩子的父母親有時會過於憐惜孩子,而給予特別待遇,或特別協助孩子,這樣的結果不但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甚至會養成孩子不負責任的態度,或影響手足之間的互動與相處。因此,父母親應以培養孩子學習獨立自主為目標,讓孩子循序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 父母親應提供良好的示範,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將各項生活自理技能逐步教給孩子,在教導過程中除了父母親要以身作則之外,應多用鼓勵的方式,少用懲罰才能養成好的學習動機建立好習慣。
*要讓孩子有從做中學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將希望孩子學會的技能,分成一個個步驟,逐步教給孩子。如果父母親會擔心孩子的能力不足或害怕造成混亂局面因而阻止孩子親力而為的機會,這樣是無法訓練養成良好生活方式的。
4.如何能在家中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
許多父母親都會擔心孩子跟不上別人,所以會一直想幫孩子補救一下,但是多半因每日的時間很有限,在家事之餘已無精力教導孩子, 而常陷於兩難的矛盾之中,或是擔心孩子學的不夠多、或者怨嘆孩子的學校表現優於家中表現,而顯得父母十分的無力。
如何在家中教導孩子呢,給您的
第一個建議是先別急著一定要孩子惡補些什麼能力,先看看孩子在目前和一般發展差距有多少,
第二是徵詢醫療專業人員或特殊教師的建議,
三是搭配自己家庭的生活作息,在生活事件中指導您的孩子即可。
只要您真的熟悉孩子的特性,並清楚對孩子的期待,並且這個期待是合理且建立在孩子能力可及的基礎上,只要利用平常的生活事件,就可以協助孩子的進展。
5.如果孩子常常不懂得危險怎麼辦?
孩子做出危險動作或將自己陷於危險中,通常有二個原因:一是過於衝動,克制不住自己;另一是理解能力有限, 無法認知。對於這樣的情形,父母親可以:
*觀察孩子的行為,用「仔細看」、「慢一點」、「小心」等來協助提醒。當孩子能回應在動作上時,要立即讚賞,以養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增強認知語言能力,透過語言來控制行為。
*增加情境認知的能力,或培養孩子處理危險的能力,教導正確的應付方式,如:孩子不顧危險穿越馬路,父母親可以透過外出時候,牽孩子走到紅綠燈前學習過馬路的方法。
*如果孩子沈溺在享受危險情境時,父母親可以透過找出孩子在該行為中喜歡的刺激,斷絕刺激,來減弱行為出現的機會。
6.如何教導孩子穿脫衣物?
所有的訓練,父母親都可以用下列原則來進行:
* 觀察孩子目前能做到的目標。
*設計孩子能夠了解的方法。
*每天反覆的練習。
* 隨時評估孩子的進展,多給予鼓勵。
* 以學會的目標做基礎,進行下一個能力的指導。
在穿脫衣物上,父母親必須:
*培養孩子觀察衣物,正反、上下、長短特徵。
*加強手指操作能力,如:持物的穩定、手指力道等。
* 找出最適合孩子的穿脫衣物辦法,建立分解動作步驟流程。
*用逐步練習方式,來訓練孩子習得每一個細步動作。
7.如何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的最基本功能是維持生存,但飲食行為卻不單只是生存而已,其和情緒、社會行為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均衡的飲食有助心智及運動能力、身體發育等等。因此,父母親要特別注意營養的均衡,避免過量飲食及放任亂吃零食的情形發生。飲食的內容要注意到是要孩子能力所及可以吞嚥、咀嚼的食物內容。此外,父母不要怕孩子會弄髒或是自己被打擾,讓孩子逐步學會自行進食的技能及養成進食習慣,進食完畢也應該協助子女整理及歸位餐具,以養成好的習慣。
8.如何訓練孩子上廁所?
訓練如廁通常使用規律原則來進行,首先在固定時間內帶孩子上廁所,每次間隔時間短,增加如廁次數,在每次如廁時建立如廁的一定步驟,想辦法增加如廁成功的經驗。例如:看到孩子有尿急動作時,馬上帶去廁所,如果孩子過於依賴,大人可以採間接誘導方式,讓孩子有尿褲子的經驗,帶孩子自己收拾,讓孩子對尿褲子產生嫌惡感,就會減少尿褲子的情形。
我們的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不同的問題出現,相同的是家長的教養態度應該是一致的。只要在孩子的初學階段,給予正確的教導,不要給自己跟孩子太大的目標或要求標準,給予充裕的時間讓他們去摸索學習,用讚美替代責罰,用引導而非用強制,讓孩子在自己完成的成就感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拉近親子間的相互了解,父母親的愛是孩子進步最大的原動力,而孩子進步則是父母親最大的安慰,過程是辛苦的,而果實將會是甜美的,讓我們加油,一起為孩子的進步而努力吧!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