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和孩子在生活中「玩」語言

發表單位:天主教台南縣德蘭啟智中心
發佈時間:2011-03-14 09:29:39

和孩子在生活中「玩」語言
語言治療師  紀岑姣



「孩子怎麼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孩子快兩歲了,怎麼只會『ㄧㄧㄚㄚ』,還不會講話?」也許您身邊的人有這樣的疑問,希望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如何利用家中環境或身邊資源,和孩子在生活中玩語言,從遊戲中玩出語言力。同時,簡單介紹語言發展概念,讓大家了解孩子的發展是否和同齡孩子相似。


溝通行為的發展
    孩子出生後,以哭、身體姿勢改變或表情來表達他內在的狀態。主要照顧者會去猜他要表達的是甚麼(肚子餓了?尿布濕了?),並回應他(餵他喝牛奶;換尿布)。這過程就是「溝通」,如果孩子沒有溝通動機,語言便很難發展出來。因此,當孩子在還不會說話的階段,如果沒有溝通行為,應先釐清孩子是否有聽覺、肢體動作或者視覺方面的問題。尤其是聽覺,對孩子語言發展的影響很大。

    孩子八個月大左右開始有意圖的溝通行為,如:用手推開不喜歡的東西,表示他不要;或拉你的手要你抱他一歲左右的孩子進入口語階段,開始說第一個有意義的字,如:爸爸、媽媽、好…等等。但是,要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有個別差異,孩子的發展也是有快有慢。因此,只要在合理的發展範圍內發展出來,都不算遲緩。如:有人六個月會叫爸爸、媽媽;有人一歲半,才會叫。通常一歲半以內都不算遲緩,如果兩歲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那是真的慢了。如果孩子在語言、動作或認知發展上,懷疑比同齡孩子慢時,建議至醫院做詳細的發展評估。


和孩子在生活中玩語言

「家」是孩子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環境,是每天接觸、最直接學習的場所。父母(或照顧者)則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因此,利用日常生活情境隨機教學,是最好、最方便、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而「遊戲」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在「生活中」和孩子「玩」語言,有幾項原則:

1.     建立在自然的興趣上,跟隨孩子的帶領。

2.     把自己當成是孩子的玩具或用玩伴的角色和孩子互動。

3.     描述孩子跟你正在從事的行為

4.     說話速度要慢。
5.     輪流玩。

6.     所使用的語句長度,依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做變化。

7.      等待孩子六秒鐘:若等待後,孩子仍無反應,應給一些提示、示範或協助,再依孩子學習狀況逐漸減少協助。

8.     積極、立即回應孩子的反應及自發的聲音。
9.      不要一直要求他再來一次:孩子易失去耐性,無法與愉快感覺連結。

10.    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人、事、 物。

11.    增加新語彙的出現率以加深印象。

12.    用開放式或選擇式問句:如:「妳要吃飯,還是吃麵?」代替是非方式的問答,如:「妳要不要吃飯?」

沒有留言:

週訪客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