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7/today-health5.htm
特殊兒早期療育 放緩腳步 文/楊晞
近10年來,早期療育概念的普及,讓接受早療的特殊兒年齡逐漸下降,意味著家長的敏感度越來越高,能敏銳地察覺孩子在發展與行為上的問題,更希望能把握3歲前的早療黃金期,讓特殊兒能各方面發展出應有的基本能力,減緩未來障礙的程度。
每位特殊兒的先天能力都不同,接受早期療育後的能力發展速度也不盡相同,所以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依時程進入幼稚園,障礙程度較嚴重的孩子,則需要進入特殊教育機構。
「我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去幼稚園了?」才是令家長最困擾的問題。家長可以從「基本功」及「技術」兩個層面來思考與著手,這有助於孩子成功轉銜到合適的學習環境。
「基 本功」就是「孩子是否具備和同齡孩子一起過團體生活的基本能力?」簡單來說有,孩子是否具備基本的注意力?能不能稍微安靜坐下來?能不能聽懂簡單的指令? 是否有嚴重的干擾行為?如果上述孩子能做到,那麼家長就可以考慮讓孩子到幼稚園試試,讓他與正常發展的孩子一同生活,學習與模仿更多好的表現與行為。
如果基本功還未具備,則應再接受療育,延後進入幼托園所。對於障礙程度較嚴重的孩子,家長也必須考慮孩子可能需進入有針對身心障礙兒童提供特殊訓練的機構或學校。
「技術」層面則是當家長在為孩子尋覓下一個學習環境時,可以運用的「技巧」。
小宏(化名)是一名典型自閉症孩子,發現時間有些晚,3歲時,接受密集式早療課程,一年後,進步很多,雖然口語表達還不是很好,但聽得懂簡單指令。
小宏的媽媽覺得小宏可以去念幼稚園了,便看著「早期療育資源手冊」裡的幼稚園名冊,找了幾家離家不遠的幼稚園,卻都被拒絕。原來小宏的媽媽都是打電話去問,當她說孩子是自閉症時,園方就拒絕了。
大多數人對自閉症都有既定印象:不說話、躲在牆角、不理人,不如意時,會大聲哭鬧。但事實上,這僅是少數自閉症孩子的樣貌,多數自閉症的孩子都很可愛,只是需要較多的引導與協助。
所以當家長在接觸幼稚園時,建議不要只是「在電話裡談」,找一天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直接帶著孩子去拜訪幼稚園,讓園方能更客觀地評估孩子是否能入學就讀。在開始就讀時,建議從上半天課開始,待熟悉與適應後,再就讀整天。
特殊兒復健的路途是漫長的,家長可多利用早療資源,與熟悉孩子表現的治療師,或特教老師討論孩子的轉銜問題。唯有孩子準備好自己及外在環境時,他們才能真正自由地飛翔。
(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早期療育心理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