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單位:臺北市博愛發展中心
發佈日期:2012-01-10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音樂治療的概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當我引導小朋友玩奏樂器時,要怎麼敲?在什麼時候敲?大聲還是小聲的敲?我說的話很少,通常就直接唱或鋼琴就直接彈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音樂治療就是運用音樂元素的安排,使得我們希望的行為發生、改變、或是改善,這些在音樂治療中不是靠口語指令也不是靠器材幫忙,簡單說就是老師不用在一旁喊敲呀敲呀,小朋友自然會因為旋律的導引或為了填補節奏的空白激發出敲奏的動力。這同時也顯示音樂治療與教育的不同,音樂治療是讓小朋友在「經驗中主動培養出能力及動力」而教育則是在「教導中獲得知識或技能」。
再來要先跟大家抱歉的是團體課裡較難顧全到每一個人的個別需要,所以課程進行至今或許有些小朋友看起來「表現」比較好,當然也因為有些小朋友適合團體動力的學習,有些則不然,所以會有些個別差異。但是我認為團體班最珍貴的地方是社會互動,所以我非常鼓勵大家在這堂課上把看小朋友的焦點放在「參與活動的社會互動」 表現上,這包括輪流、等待、交換、關注別人、主動與人交談、模仿別人、領導別人、服從別人、給予及接收等等,而不要太擔心小朋友的認知或語言表現。
音樂治療師設計的團體活動中沒有人是沒有參與到的,不管小朋友是當小老師,還是當跟隨者,不管他是發號施令,還是只是模仿,不管敲奏樂器時是對在拍子上,還是只是讓樂器發出聲音,都沒有「對錯」,都沒有人「參與不進來」,這是音樂治療團體與坊間音樂(教育)班之間最大的不同,(因為出發點、目標、及帶領方式皆不相同)。
最後我也想提出音樂治療對於「創造力」及「選擇力」 所創造出來的空間,音樂是一種藝術力,所以她可以很有彈性,舉例來說,當上週小朋友在再見歌時說「晚安歌」,而老師真的就即興一首晚安歌,並且還順著小朋 友唱的調子接下去時;當另一個小朋友唱點名歌不點所有人,而老師尊重她自主選擇的權利時,我們認為這帶來了所有一切成長及學習的源頭,那就是「自信」!祝福孩子們永遠保有成長的自信!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